国际会展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
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自成一体,几千年来延绵不断。对于周边的很多国家来说,中国文化太过强大,所以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仰慕与敬畏的份儿。反过来看,对于中国人而言,文化自信一直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长期以来,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解决跨文化沟通与合作问题主要是别人家的事情。这种状况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以及我们的对外开放,开始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发现,我们不仅需要向遥远的西方国家学习,连原来跟在我们身后的周边的一些国家,我们都自愧不如。因此,在国际化、全球化需求日趋旺盛的今天,跨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成了中国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际化、全球化不仅是中国的需求,也是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需求。全球有着超过二百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国家想要与别的国家打交道,包括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与旅游合作等,都需要解决跨文化沟通与合作问题。而且从实践上看,这个问题解决得越好,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就会越顺利。
会议展览活动是国际经济贸易、科技与文化交往的重要载体,处理好会议展览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问题,不仅能够使得国际会议展览活动顺利举行,对于国家及国家间其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国家长期以来都很重视跨文化交流
自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就把“国际化、全球化”当成了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在这个进程当中,全球主要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原料生产地、工业品加工地以及产品倾销地。对于很多西方国家来说,不管是在自己帝国的范围内,还是在与其他帝国及其成员打交道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问题。如今西方国家的国际企业、国际协会、国际组织等更是这样,跨文化沟通与合作已经成为了它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数百年来,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很重视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据了解,欧美国家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文化交流方面的课程、专业,社会上类似的培训活动也很多。对于那些追求实效的国际企业、国际协会、国际组织来说,新员工入职以后就得参加这方面的专门培训,以保证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中国现阶段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重点是西方文化
在当今世界上的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真正拥有自己强大文化体系的国家是很少的,中国及其文化体系是一个,另外一个就是以欧美国家为核心的西方文化体系。虽然西方文化体系看起来很庞杂,但它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核,而这个内核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这样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可能略显武断,但却有很多好处——最起码不会被眼花缭乱的世界文化现象迷住双眼。
我们可以大致将西方文化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是美国和西欧国家,次核心层是其他西方国家,外围是欧美原来的殖民地、占领区相关的国家。外围层的国家虽然在起初的时候与西方文化没有关系,但因为殖民地、占领区方面的原因,而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西方文化体系相关国家,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故而是中国国际化、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沟通与和合作对象。
三,当今西方文化体系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放眼看去,当今世界上的主要规则,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都是由西方国家主导制定并竭力维护的。规则是文化体系中的硬核内容,因而也是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也一样。来自西欧的国际会议、展览相关行业组织,制定了国际会议展览业的各种重要规则,并在全球加以推广应用。奖励旅游起源于美国,所以美国制定了奖励旅游相关的规则。中国要实现会议展览领域的国际化、全球化,第一步就得搞清楚现存的西方制定的一系列国际规则。
二是以英语为主体的西方语言成为世界性沟通工具。语言是开展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主要手段。当今世界,英语是标准的世界性语言,非英语国家要想实现国际化、全球化,英语是必须要过的第一关。除了英语之外,其他西方国家的拼音文字,包括法语、德语、拉丁语等,大概率成了其他国家开展跨文化沟通要过的第二关。
三是西方国家的商务习惯、礼仪等具有世界意义。由于文化体系过于强大方面的缘故,西方国家的商务、社交、礼仪等,越来越具有世界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你去西方国家参加会议展览或其它商务活动,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和礼仪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即便是你到一个中亚或者阿拉伯国家参加商务活动,或许也用不着专门补上当地文化这门课,参照西方的商务规范行事,总体上讲也不会有问题。
四,西方文化主导下的国际会展业——国际规则一统天下
一是展览。
国际展览业协会(UFI)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展览行业组织,总部设在法国,成立时间是1925年。UFI对于展会的认证是全球公认的权威认证。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多数国家,普遍将获得UFI认证当成展会品牌化、国际化的一个主要象征。很多国家和城市把拥有UFI认证的展会数量的多少,当成展览业竞争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不是没有国家或者行业组织试图挑战UFI的权威,尝试构建自己的展览标准体系,只可惜迄今收效甚微。
德国很好地抓住了历史发展带来的机遇,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展览之国”,进而创造出了一系列展览相关的成功模式——国家及城市展览业、展览馆规划与建设、展览中心运营管理、展会运营管理、展会服务等。全球大多数国家在展览业发展方面因此有了学习的榜样。
由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发起并组织的“注册会展经理”(CEM)认证,在国际展览领域获得了普遍认可。
二是国际会议。
总部位于荷兰的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历史虽然不及UFI那么久远,可它在国际会议领域的地位一点都不逊色于UFI在国际展览业的影响力。迄今为止,ICCA每年发布的国际会议全球国家及城市排名,仍然是国际会议产业引用率最高的数据。质疑ICCA数据的代表性、权威性的声音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可这好像并没有减弱ICCA在国际会议领域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近十多年来,中国会议产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很多城市、行业组织等都尝试过制定会议与会议产业相关的标准,虽然不能说这些标准没有效果,可要说达到ICCA的影响力,那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CMP(会议专业人士)认证是由美国CIC(活动产业理事会)主导的,获得CMP认证已经成为国际会议产业从业者证明自己专业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是奖励旅游。
奖励旅游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发扬光大。所以,奖励旅游有关的运营管理及服务的规范等,一定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有直接关系。
五,国际会展活动中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一是了解与掌握国际规则是跨文化沟通与合作的基础。
我们知道,国际上举办的会议、展览、活动等,基本上都是按照西方现有的各种规则开展的。所以,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参与国际性的会展活动,都应首先了解、掌握相关的规则。
有时候,只是了解国际规则还不够,还要能够成功应用这些规则。在中国举办国际性会议、展览、奖励旅游活动等,就要按照国际规则来行事。这是实现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唯一途径。
遵循国际规则与保持自身特点之间并没有太大矛盾。中国举办国际性会议、展览、活动等,一方面需要在运营管理及服务方面参照国际规则,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举办地的特点,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不过,这些与举办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的要求,需要提前告知国际参与者,并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二是语言服务的效果往往是决定一场跨文化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文与英文及其它很多语言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不借助语言服务,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是很难进行有效沟通的。所以说,无论是参加国际会展活动,还是在中国举办国际性的会展活动,都必须要解决好语言服务问题。
有人可能觉得语言不是问题,找个翻译不就行了吗。可中国的会议展览实践告诉我们,很多国际性会议不够成功,问题就出现在语言服务方面。
对于境外的绝大多数参会者而言,国际通用的英语是他们获取信息并与他人交流的核心手段。语言服务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流程及服务,书面材料,演讲与互动,场地指示系统,日常生活及旅游等。
语言服务的关键不是“有没有”,而是“效果”。一个低水平的同传翻译,很可能会毁掉一场国际交流活动。
三是理解与尊重是化解跨文化冲突的重要手段。
虽然有共同的国际规则做基础,但在国际会展活动中还是存在出现跨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比如演讲人的不经意的冒犯、运营管理及服务方面的疏漏等。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和尊重就变得十分重要。
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一,遵守国际规则;二,了解、尊重他人的习惯、宗教、禁忌等;三,有义务告知他人自己的合理要求;四,使用柔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四是使用国际通用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效果更好。
在国际会展活动中,使用跨文化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手势、图片、视频、音乐、舞蹈、表演等。尽可能多地安排体验等非语言类交流活动。
五是在无法准确掌握交流对象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按照国际规则及西方商务习惯行事通常是可行的。
世界上有超过二百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每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自身的文化特性,即便是一个国家内部也会存在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是说,你想彻底了解、掌握世界上所有文化的特点,并采用针对性的策略,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忽略文化差异性,遵循国际规则,同时按照西方的商务习惯和礼仪行事,一般而言是没有问题的。
六,中国会展业国际化的优劣势
从目前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中国会展业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还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
展览业。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又是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世界第二的消费大国,这些指标为中国在当今世界展览业中占据重要位置提供了支撑力。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展览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无论是展览数量、展览面积,还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展览中心都一样。在这种背景下,愿意到中国举办展览、参加展览的机构就一定会越来越多。
中国境内的展览业如此,出境展览发展也很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展览业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主办方在境外举办展览活动79场,同比增加20场,涨幅达33.9%。中国展览业在国际展览市场的分量将不断增大。
会议业。一个国家会议业的规模主要是由其经济总量和社会活跃度决定的,而这两点,中国目前都具备。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会议业迅猛发展——会议数量持续增多,会议规模不断增大。根据《会议》杂志所做的调查,2019年,中国境内举办的万人以上规模的会议已近五十个,这个数字是十年前的十倍还多。
与此同时,入境中国的国际会议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根据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的统计,2019年来华举办的国际会议数量达到了539个,比上一年度增长了约两成。中国会议展览业所取得的成绩,对于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是十分有利的。
有利条件显而易见,困难也不可低估。就会议业而言,中国会议市场目前的国际化率是很低的——入境参会者占中国参会者总量的比例,很可能连0.5%都不到。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甚至连一些发展中国家都不如。另外,虽然入境中国的国际会议数量在不断增加,但539这一数字占全球国际会议总量的比例却很低,大约只有2%。
这很显然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是不相符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第一,起步晚。在会议展览业发展过程中,“起步晚”所带来的劣势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对于国际规则,晚来者只有执行的份儿;其次,国际会议展览业的格局已经确定,迟到者想要在其中占据有利位置,很困难;最后,面对身经百战、实力强大的竞争对手,后来者想要获胜,难度很大。
第二,语言与文化。中国的语言与文化自成一体,不能说不强大,但在国际化方面,面临强大的西方语言和文化,这种优势就很难显现出来了。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文化氛围里工作、生活。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熟悉西方语言和文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中国会展业国际化的进程中,虽然也有一些外国人开始学习、关注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但更多的情况是,我们需要学习、掌握国际通用的英语及西方人主导的国际规则。
第三,国际化的压力还不够大。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内部市场足够大。所以总体而言,与其它很多中小型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国际化压力就小一些。别看很多人总是喊着“国际化”,实际上很多时候,“国际化”只是一个点缀。当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内部市场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这反而会倒逼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国际化。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虽然会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