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7种活动启动仪式” 看信息对称性对于会奖业的影响
那天与会奖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聊天,想听听他对线上会奖采购资源平台发展的意见。他说,从表面上看,会奖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好像很高,实际上不是这样。每个人都想把握更多的资源,了解更多别人的做法,可又对自己的那点东西捂着盖着,这很不好,必要性也不大。他觉得,要做互联网平台,就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他还推荐说,上海一个公司做了一个公众号,编辑整理了很多实用性的技巧和方法,其中一篇叫“37种活动启动仪式”,对大家就很有帮助。这可能就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价值。
我也有同感——关于会奖案例问题。最近一直在与会奖业界的朋友们讨论在线平台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上游采购人如何通过互联网快速了解一个会奖服务企业。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大家都愿意和自己熟悉的供应商合作,一旦非要找新的供应商,就存在信息匹配性和信任感的问题。很多人都表示吃过这方面的亏。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多手段组合才能解决。我的提议是,“案例”公开化就是策略之一。上游采购人、策划人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案例以及专业人士的相关评价,来判断供应商服务的类型、特性等,增加信息的对称性。对于我的这个提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当然是反对者居多,理由听起来没有问题——保护客户隐私。我看保护客户隐私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保护自己的“隐私”——不愿意让同行知道更多自己的情况。“案例”公开化是一个算大账的结果:一方面保护隐私与案例公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矛盾,关键是“案例”公开对于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有意义,有利于促成供需双方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合作。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不能只从大企业、大型会奖公司角度考虑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群体,可中小型会奖旅游公司、中小型企业、协会等就不同了,临时寻找会奖合作伙伴是常态,让他们简单快速地找到相对匹配的供应商,是网络平台发挥价值的主要领域之一。
互联网时代与信息对称性之间几乎是划等号的。这种信息对称性的潮流首先冲击的是我们的生活,而后是我们的工作。在我看来,互联网对于会奖业的冲击来的还是晚了点。我们的任务不是探讨是否接受这种冲击,而应该是以此为基础,研究隐私保护与信息对称性之间的关系,努力把握好每个分类对于隐私保护要求的不同尺度。我看“37种活动启动仪式”就是37个简单活动案例,数据的来源也应该是公开途径,可以说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版权问题另议)。
说实话,我们的不适应才刚刚开始。除了不同的会议活动玩法、成功案例之外,资源、人脉、产品等,也会很快进入到信息对称性的行列中来。一直以来,看一个会奖活动公司牛不牛,看一个会奖人牛不牛,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到他手里面掌握了多少“信息”——资源、人脉和产品等。大公司、牛人掌握大量信息,小公司、普通人掌握少量信息,而且掌握的这些“信息”还与营收和竞争力水平直接相关。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一种非正常市场现象。
那么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在信息对称性达到了一定程度了之后,会奖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信息不对称作为生存基础的时代结束了。
首先,拥有某种资源、人脉及某些绝活等,肯定不能成为炫耀的资本了;其次,小公司、小人物很可能占有与大公司、大人物相同甚至更特别的“资源”;第三,在信息获取方面,先来后到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
二,竞争力营造的方式和内容要进行调整。
面对市场信息的公开化,大家都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那么获取盈利、营造竞争力的方式就只能从别的地方去寻找——比如你有特别的技术工具,既能大幅提升运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改进体验;你有极强的创新、创意与设计能力,别人无法与你抗衡;你有独家产品,而且这些产品还很难模仿和取代;你有战略会议管理能力,可以从源头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等等。
三,盈利的思路也可以变一变。
信息对称性增强之后,你一方面要考虑为现有的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以防被别人拽走;另一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一下自己服务的地域范围,酒店可以把原本腿短的产品和服务卖得更远,会奖公司也应该可以在一个大市场的细分领域深耕。既然很多资源“信息”已经无法直接变现,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将这种“信息”变成一个“产品”并在更大的范围内销售?
四,营销方式恐怕也得变。
之前,市场是被分割的,是碎片化的,某个点很可能就是一个所谓的“信息中心”。互联网化之后,这样的“中心”必将会被网络平台所取代,实现市场信息的统一化。在一个碎片化的市场里几乎不用做营销,因为效率比较低。可互联网化之后情况就变了,产业链成员的顺序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排列,这时候市场营销就会显得很有用。
会奖市场是以资源和人脉链接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递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为互联网及其他信息科技发挥作用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设想一下,未来五年、十年之后,会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