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之所以进步小,是因为没有跳进“学习区”学习英语年头已经很长了,可总是过不了关。我也纳闷儿,自己也经常看看这,听听那,时不时地说上几句,咋就进步这么慢呢?最近看了一本书,是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我才明白——别说掌握什么学习的诀窍了,第一步都没迈出去——因为我连正确的“学习区”都没进去。美国心理学家NoelTichy将人们学习新事物的情况分为了三个等级,最基础的等级是“舒适区”(comfortzone),表示我们对所做的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了解详情 ▶
-
是到了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会奖业的时候了为什么这些年国家相继出台了旅游业和展览业的扶持政策,会议业或者会奖业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获得这种“宠幸”呢?是时机不到吗?那什么时候才算到呢?为什么不是现在? 对于一个新兴行业,国家是否具有明确的态度,意义重大:“名分”还在其次,主要是能够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及其管理模式、国家层面的跨部门协调、资金及政策支持,以及相关联的统计、培训、职称等。会议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现在,了解详情 ▶
-
除了个性+分享,未来会奖旅游还有什么?把会议与旅游结合起来,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员工,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过,如何把会议与旅游结合在一起,思路和方式可就大不相同了。就拿年会和旅游来说吧,至少有三种结合方式:方式一:凝重型。会议虽然是在旅游目的地举办了,可会议的议程还是很正式——跟在办公室、会议中心开会差不多。还好,会后跟着有半天或一天的集体旅游时间。方式二:撒把型。说是开会,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光旅游团。会议,可能就是宴会上的几句致辞了解详情 ▶
-
《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人类总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就拿消费行为来说,你买东西,你花钱,你做决策,你好像认为自己很牛,但你并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假象”。消费社会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消费行为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除了众所周知的“收入”这种显性因素之外,还有社会阶层、所属群体及社会环境等隐性因素。你买什么、不买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购买,受你主观意志控制的空间并不大了解详情 ▶
-
高端会奖体验——CMIC云南夏季峰会案例分析不管人们是否接受,中国消费市场分层的事实已经存在,而且层级之间的差异正在进一步拉大。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市场运作当中,如何对付分化之后的高端消费群体,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摆脱温饱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直一来,我们把会议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因而“功能”性需求始终占据着会议最高目标的位置。我把这一时期称为会议的“功能时代”。有人会问,难道消费升级了之后会议就不需要“功能”了吗?回答这个问题了解详情 ▶
-
匠人之心与会奖业从事会议与奖励旅游工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加班、熬夜,不断地重复很多缺少趣味的细节。这还不说,由于各种原因,被上司或客户训得狗血喷头,也是常见的事情。或许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有些人认为会奖工作离现在所说的“工匠精神”并不是很远。其实这是两码事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一直在赶进度、搭框架,步伐走得很急,还没来得及沉下心来,将细节一点点地填充进去。这倒也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国家在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都可了解详情 ▶
-
《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作者:[美] 朱丽叶·斯格尔 尹雪姣 张丽 李敏[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青道荐书—— 未来的消费社会什么样? 在西方国家,关于消费问题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很早就吃喝不愁了,进入到了所谓的消费社会。 那为什么还要争论呢? 因为消费这件事情在现实中具有很强的两面性,积极意义就不用说了,因为没有消费推动就不会有什么经济增长和社了解详情 ▶
-
会议业的行业特性与标准化前些天听了冯仑的一期节目,谈的是米其林餐厅。作为餐厅中的顶级品牌,米其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有一定的神秘感。冯仑采访了美国一家米其林餐厅的主管,问他米其林餐厅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严格。所有东西都一丝不苟,一切都有严格的规定。从做米其林餐厅可以看出西方人做事情的基本方式——标准化。离开了规范,他们好像什么都做不了。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包括学习他们规范化的做事风格。然而同是餐了解详情 ▶